川氣東送雙河隧道水下綜合檢測工程【工程背景】 前河、后河兩條穿山水封隧道分別運行16年,全長762 m與708 m,內部敷設天然氣干線。受長期水封、泥沙及施工遺留物影響,需在不中斷輸氣條件下完成全斷面“體檢”,確認結構安全及管道完整性。 【實施范圍與內容】 1.檢測區段 l前河隧道:斜巷+平巷+斜巷三段 l后河隧道:斜巷+平巷兩段 l支墩系統:固定支墩、滑動支墩 2.檢測重點 l隧道襯砌裂縫、錯位、塌陷 l支墩沖刷、銹蝕、鋼箍斷裂 l管道防腐層及光纜狀態 l淤積厚度與施工遺留物分布 【技術路線】 洞口拆封→氣體檢測→ROV入水→分段掃描→缺陷定位→高清取證→數據云端同步→洞門恢復 【主要成果】 1.數字隧道檔案 建成1.36 km三維聲吶+影像融合模型,支墩、管道、光纜全部可量測。 2.缺陷清單 l結構:隧道襯砌無裂縫、錯位、塌陷,整體評級“良好”; l支墩:4座滑動支墩局部銹蝕,1座存在施工垃圾纏繞,已現場清理; l管道:防腐層完好率>98 %,僅發現2處輕微劃痕(<1 cm2); l光纜:3處光纜保護管脫落,已用扎帶臨時固定,建議更換; l淤積:底部平均淤厚4–5 cm,無影響管道安全運行。 【技術亮點】 1.零停產檢測:雙ROV協同作業,全程不中斷輸氣,節省放空損失約300萬元; 2.毫米級成像:900 kHz聲吶在零能見度環境下清晰識別5 mm級劃痕; 3.雙側四次覆蓋:Z字形+環向掃描,漏檢率<1 %; 4.快速恢復:洞口拆封-檢測-封閉全流程<48 h,滿足輸氣調度窗口。 【總結】 項目13天完成1.36 km水下隧道全覆蓋檢測,發現并處置8項輕微隱患,確認隧道及管道處于安全運行狀態,為川氣東送干線長周期安全運行提供了可復制的水下檢測范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