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電冷源取水隧道淤積厚度檢測工程【工程背景】 某核電廠A、B列取水隧道(φ3.8 m×250 m)已運行多年,內部淤積情況不明,直接影響冷源系統安全。大修窗口期內,需在不排水、不中斷運行的條件下完成精確測淤,為后續清淤及運行維護提供數據支撐。 【實施范圍與內容】 1.檢測區段 l隧道全長250 m,兩端各取50 m代表性區段; lA列3個作業點(A1、A2、延伸段)、B列3個作業點(B1、B2、延伸段),共6段300 m檢測里程。 2.檢測重點 l底部淤積厚度及分布 l延伸段喇叭口高淤積風險區 l淤沙成分與可清淤量估算 【技術路線】 人孔隔離→ROV下放→聲吶360°掃描→實時淤積剖面→激光尺復核→數據云端同步→現場判讀→出具報告 【主要成果】 1.數字淤積圖 6段隧道生成1 m間隔淤積縱斷面圖,直觀展示“喇叭口高、泵房低”的淤積梯度。 2.淤積統計 lB列:泵房-攔污柵256–537 mm;攔污柵-泵房306–508 mm;延伸段680–1635 mm; lA列:泵房-攔污柵779–1 021 mm;攔污柵-泵房30–1309 mm;延伸段1038–1 510 mm; l最大淤積位于B列延伸段1 635 mm,占隧道內徑43 %,已觸發清淤閾值。 【技術亮點】 1.零中斷檢測:ROV+聲吶組合無需停泵排水,單次作業≤4 h,不影響機組運行。 2.雙機互備:主備ROV+兩套聲吶系統,任一設備故障10 min內切換,確保數據連續性。 3.毫米級測淤:管道動力聲吶與激光尺交叉驗證,誤差<5 cm,滿足核電精細化管理需求。 4.全程可視化:4K影像同步記錄淤沙界面,為后續工藝優化提供直觀依據。 【總結】 項目在大修窗口期內高效完成300 m隧道淤積檢測,發現并量化6處高風險淤積區,直接指導180 m3精準清淤。方案可復制至同類型核電、火電循環水取排水隧道,實現“不停機、高精度、低風險”的冷源安全保障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