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埋交通隧道水下病害綜合檢測工程【工程背景】 某雙斜井+平巷組合的交通隧道,最大水深約50 m,建成后首次進行水下全面體檢。隧道內長期靜水、能見度低,傳統人工探摸難以到達,亟需通過機器人+聲吶技術實現無抽排、全覆蓋檢測,為后期運行維護及安全評估提供依據。 【實施范圍與內容】 1.檢測區段 l南岸斜井 l北岸斜井 l平巷段 l水下支墩(含壁面、頂部、底部) 2.檢測重點 l結構缺陷:塌陷、開裂、露筋、沖蝕、剝落、空鼓 l功能性缺陷:淤積厚度、遺留障礙物、穿管破損 l精準定位缺陷并同步記錄三維坐標與影像 【技術路線】 現場踏勘→ 設備密封-通電-功能三檢 → ROV“Z”字掃線(間距1.5 m) → 聲吶+高清攝像同步采集 → 實時AR標尺量測 → 缺陷標記 → 內業剪輯 → GIS缺陷落圖 → 報告輸出 【主要成果】 1.數字隧道檔案 累計獲取4K原始視頻>120 GB、聲吶圖像>10 GB,隧道內表面覆蓋率100 %。 2.缺陷清單 l結構性缺陷 l功能性缺陷 l所有異常均附坐標截圖,可直接用于后期清理或修復。 3.淤積評估 隧道底部及支墩周邊僅存在薄層浮泥,無影響過流的大面積淤積。 【技術亮點】 l雙機互備:主ROV故障時,備用機10 min內即可完成替換,零停工。 l零可見度作業:900 kHz二維聲吶在渾濁水體中仍可清晰識別管壁結構及障礙物。 l激光+AR實時量測:現場即刻輸出裂縫寬度、破損面積,減少后期人工復核。 l全程自供電:3 kW靜音發電機+UPS雙保險,避免隧道內取電風險。 【總結】 項目歷時8天完成1.29 km隧道水下全覆蓋檢測,發現并標記9處輕微缺陷,確認主體結構安全。相較傳統抽水+人工探摸方案,節省排水費用約80 %,作業時間縮短60 %,實現“零事故、零污染、零停工”目標,為同類深埋水下隧道運維提供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機器人檢測范例。 |